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原住民在中國

二戰後,一些台灣人被騙去中國打內戰,這其中當然包括原住民在內,有一本書概略提到了原住民在戰場中的悲慘遭遇【註1】,有的原住民後來郤莫名其妙地成了「樣板」,如尤明巴都(田富達)者【註2】。

前不久在無意中,發現鄧州有個台灣村,之後還安排了認親秀【註3】;因對阿里山鄒族認識有限,故不予置評。畢竟,是不是族人亦或親戚?只能由自己人去認定。

主要還是由於在上個月,中時的一則新聞報導,摘要如下:
…河南鄧州…日前發現台灣泰雅族謝氏家祠石碑,碑文記述了台灣泰雅族的一支於清朝初年到大陸定居及繁衍的過程。
…此碑刻制於清光緒年間,為台灣泰雅族一位首領莫那瓦丹謝國禧的八世孫謝文斌所撰…

碑文記載,莫那瓦丹謝國禧少年時,其父母被荷蘭人殺害,為了抗擊荷蘭入侵者,莫那瓦丹謝國禧和弟弟莫那瓦敦謝國泰一起參加鄭成功的軍隊,莫那瓦丹謝國禧被冊封為義勇將軍。在戰鬥中,莫那瓦敦謝國泰陣亡。鄭成功在台灣去世後,台灣發生內亂,莫那瓦丹謝國禧不願參加內戰,率領部分族人,隨鄭成功部將黃廷,渡海北上,歸順清朝。他們先到福建,然後進駐北京盧溝橋。後來,這部分泰雅族人被清政府分散安置在內地屯墾,莫那瓦丹謝國禧率人在河南鄧州定居。

…謝國禧在鄧州的後代現有七百多人…以謝氏為姓,鄧州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
【註4】

這則新聞就露出了破綻。若依父隨子名之後的泛泰雅「父子聯名」規則,那麼莫那瓦丹與莫那瓦敦只是名字同為莫那/Mona,但父不同的「落難」兄弟而已。其父名瓦丹/Wadan是有,但瓦敦/Wadun則過於牽強,只有阿敦/Adun之名字。編纂者似乎是欲假「莫那魯道」之盛名,以激發「愛國」之民族意識;至於其漢名就算是死後追諡賜姓的胡謅一通而已,但並不排除有原住民之後留在中國。

至於泰雅族有無可能渡海降清,且先從黃廷說起:
當初(1661-02)鄭成功東征取台前,(前提督)黃廷持反對態度 ;東征時(1661-03)黃廷受命輔佐鄭經居守思明州(廈門);1662-06 鄭成功逝世;1663-11 清荷聯軍分向思明州、金門進擊…周全斌獲得大勝,黃廷郤一路敗下來,被施琅…攻進思明州;1664-03 掩護鄭經東渡台灣…黃廷的部下多不願去台,且又接黃梧之召降書…向清廷投降…【註5】。
故有可能黃廷一直都駐守在金廈,來台的機會甚微,要如何說服深山原住民變節帶槍投靠?

再看明鄭時期與泰雅族的短暫接觸:
番境補遺日:「斗尾岸龍番,皆偉岸多力,文面文身…鄭經統兵往剿深入不見一人,時亭午酷暑….劉國軒守半線(彰化),率數百人至,見經大呼日:何為至此?令三軍刈草為營,亂動者斬!言未畢,四面火發,文面五六百人,奮勇挑戰,互有殺傷,餘皆竄匿深山,竟不能滅,僅毀巢而歸。」
斗尾岸龍番之位置近接半線…乃泰雅族也。
…其對山地土番之制馭,終歸失敗。
【註6】

這又是黃廷降清之後1670年的事,明鄭時期建置圖如下:

明鄭的墾政 鄭成功實施屯田政策以解決軍食,促進開發,監視和鎮壓原住民,以一鎮或一營為一屯墾單位,以鎮營主將率兵赴指定地區開墾…真正積極推廣獲效是在成功去世,諮議參軍陳永華主政之時。【註7】

以上至少說明了鄭氏之施政重點在濁水溪以南之嘉南平原,「對(該地區)平埔族而言,鄭氏據台是其噩夢的真正開始…」而「對北台幾乎視如棄地,淡水、噶瑪蘭等地平埔族尚可呼吸自由空氣,然而他們的日子也無法維持很久了。」【註8】

明鄭時期尚且如此,怎會有鄒族、泰雅族人和荷蘭人結下了血海深仇?不以原住民的方式去解決宿怨,郤志願投效鄭成功的軍隊,在邏輯上這說得通嗎?所以中國會有原住民後裔的事證,最有可能的是住在安平附近,自荷蘭時代即與「外來政權」有所接觸之西拉雅平埔族新港、蕭壠、目加溜灣、麻豆四大社人,不論他們是自願、被迫或被騙【註9】。

然而當初降清的這些部隊,並未取得清廷的信任,只是被利用來「以漢制漢」,不是被驅使去征討那些叛服無常的明朝遺臣,便是分散徒置於各處以便監視,這應該是台灣村存在的由來。【註10】

到了清朝,原住民又被編為「番」勇,除了用以鎮壓番亂外也協助平定民變,甚至有被徵為「台」勇到內陸打「太平天國」,郤從無下文。【註11】這就是說,類似「高砂義勇軍」的事例由來己久,並非空前絕後,原住民一直都被當「砲灰」久矣。

猶記得在十幾年前,才開放不久,一大早在「醉」夢中,聽到少有人說的標準北京話,帶點歷盡滄桑的味道,以為是個老榮民。之後才聽說是一原住民「中華民國」海軍,在冷戰時期,船給打沉了,而被俘虜至對岸。好不容易終於盼到探親的機會,雖然老家已人事全非,還是接受了族人熱情接待,直到三天後才稍微會使用母語;他那清晨是向住鄰居的親友致謝、道別來的。但終究只聞其聲,而無緣見面;回去時發生了一點波折,大概有其他原因或嚇到了,以後再也沒回來。還另外聽說一位布農族前國軍,曾回來定居過,郤無法重新適應而再返中國。

如今在中國的原住民據2000年統計己有4461人【註12】,大多隱名埋姓在那裡成了家,有些包括親屬在內,更是真正早期經歷中國多次政治鬥爭(如文革…)的餘生者,吃了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苦頭,所以不宜期許太多或過份苛求,連他們的下一代也應以族人待之。



【註1】趙世男、洪明燦,台灣老兵三國誌,前衛,2000-11,
    …事實上我還知道有不少原住民,後來在中國戰場上不願被中共俘虜,甚至還採取切腹自殺的方式自殺…P-74。
【註2】尤明巴都(http://board.wantclick.com/single_report.asp?store_id=2439&UBId=7&theMain_id=22203)。
【註3】河南有個台灣村,(http://dahecun.nease.net/zsyf/hzhn/jdny/twc1.htm);這一握等了300年,(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ha.xinhuanet.com/add/touti/2005-08/24/content_4959828.htm)。
【註4】台灣泰雅族謝氏家祠石碑(http://www.takungpao.com/news/06/01/11/ZM-509778.htm);(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rticle_id=2721423)。
【註5】林子侯,台灣涉外關係史,三民,1978-03,p-95、97、120、121。
【註6】溫吉編譯,伊能嘉矩,台灣番政志,台灣省文獻會,1957,P-57。
    這是泛泰雅確切出現在文獻上的最早記錄。乾隆年間之1700年代前期,泛泰雅的名字正式出現在草屯附近,包括賽德克/太魯閣使用的名字。
【註7】載月芳、羅吉甫主編,台灣全記錄 15000 BC~1989 AD,錦繡,1990-05,p-50、53,圖片翻拍自p-51。
【註8】潘英編著,平埔族史,南天,1996-06,p92、98,
    …至於未歸化生番,屬「王化」或「漢化」之外的人,直至清末仍很幸運的維持他們的自主權。除喪失部份山麓遊獵區外,在他們原有活動領域內,一直維持主人的地位,清廷的任何統治措施與漢化政策,作用都不大,直至日據時期,才屈服於新來統治者的武力之下,p-142。
【註9】敦宏斌編著,台灣人的台灣史-鄭經的反攻大陸,(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35.htm),
    ...反攻大陸時(1675)令守在台灣的陳永華調土蕃及佃丁六分之四,前來廈門聽用。
【註10】同上,施琅第一次攻台,(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26.htm),
    ...滿清此時(1666年)對攻台灣毫無意願,所以…將投降的鄭氏官兵,次弟分配到各省墾荒…。
【註11】潘大和,平埔巴宰族滄桑史,南天,1998-4
    晚清太平天國之亂(1859?~1864)時,數以千計的本族(巴宰)壯丁,部分被徵召,部分則於半夜三更,強行拖走…征伐太平天國…安家費沒著落…生死不明。…連史書也沒論其去向。 p-6,34  
    霧峰林文察…將本族壯丁全編為「台勇」,帶往大陸去打太平天國。前後(1853?~1864)…共約10000餘名平埔族人,事後郤未回台…。p-45
【註12】中國少數民族,(http://hor.16280.com/em3/),
    以上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旅居中國之原住民歷次資料為:人(年),4461 (2000)、2877 (1990)、1650 (1982)、366 (1964)、329 (1953)。

初發表於:2006-0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