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瀕危的母語 [轉貼]

上周末在另一個低海拔溪谷的部落聚會中,無意中聽到一個娃兒(可能還沒或已可上幼稚園)口中唸唸有詞:「Manu.. Manu..(什麼)」覺得有點新鮮,便試著問了幾句。
Laqi su ima?(你是誰的孩子?)」
Manu
旁邊的兩位年紀稍大點女娃(應該有入學了)的代答:「Tama(父親)」,意思是說她是爸爸的孩子。
Ima ka tama su? (你爸爸是誰?)」
Manu
兩位女娃臉上堆滿了笑意,郤不代答了。
Manu ka hangan tama su?(你爸爸叫什麼名字?)」,再把Manu拿出來問。
娃兒臉上充滿了疑惑,肯定至少還沒聽過hangan這個字,或者是在玩味聽到了什麼東西,並體會其意義。
同輩間就算彼此可以用母語溝通,都難免有詞不達意必須輔以普通語的時候,而同輩早已有人作Baki Rudan/阿公、Payi Rudan/阿媽了。我們的孫輩能操用流利的父/母語嗎?或者至終會淪為無人知曉的私/死語?很值得懷疑?
由這篇語重心長的文章中可以瞭解,看似人口眾多的泛泰雅語,無論是泰雅、太魯閣或賽德克語都已進入不安全狀態的瀕危母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發佈最新瀕危語言報告,並備有地圖供人查詢。臺灣共有 24 種語言被列入名單中。
在這份報告中,語言按其瀕臨滅絕的程度,分成五個等級。

不安全 (unsafe):大部分小孩能講這種語言,但是僅侷限在特定領域,如家庭。臺灣被列在這個等級的有:泰雅語太魯閣語、阿美語、布農語、鄒語、魯凱語、排灣語、卑南語、達悟語。
明顯瀕危 (definitely endangered):小孩在家裡不再學習這種語言。
嚴重瀕危 (severaly endangered):只有祖父母世代講這種語言,父母世代聽得懂,但是不講。臺灣被列在這個等級的有:賽夏語。
極度瀕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祖父母世代只會講一些,不常講。臺灣被列在這個等級的有:噶瑪蘭語、巴宰語、邵語、卡那卡那富語、沙阿魯阿語、Nataoran (?)
滅絕 (extinct):沒有人會講了。臺灣被列在這個等級的有:凱達格蘭語、馬賽語、龜崙語、道卡斯語、拍瀑拉語、巴布薩語、洪雅語、西拉雅語。
事實上,若按照上述定義來看,鶴佬話、客家話絕對夠資格列在「不安全」,而且正往「明顯瀕危」邁進當中。我在臺大校園遇到的學生,會講母語的已經很少。當然,以臺大學生做為觀察樣本,有很嚴重的選擇性偏誤。不過,如果針對全體臺灣人進行機率抽樣,結果會是如何呢?2003 年的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第四期第四次,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在這份調查中,有一個問項為:
請問在家裡,您最希望您的小孩跟您說哪一種話?
從不同世代的變化來看,母語的前途一目了然。


當七年級開始成為父母時,大約八成的小孩在家裡也不說鶴佬話或客家話。這兩種語言的滅絕其實不需要太久,或許我們這一代就可親眼目睹。
文章引用自:瀕危的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