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Q'rabang



這張是仲夏與內人在朝陽大學後山散步時,約距離3~4米拉近來拍的;不是好Model老愛繞著樹幹玩相見不如不見的躲貓貓遊戲,而且越躲越高。

從霧峰淺山一直到中部中海拔的山林區十分普遍,未成年的如壁虎般大小,動作很靈活反倒比較難抓。大隻的則體內荷爾蒙作怪,而有了色彩變化;為要表現其威武或吸引異性,故意炫耀不動如山,出其不意便給輕易夾住尾巴提了起來。有時它會作勢欲咬,但真咬了也毫無痛癢,因嘴裡全是細齒。

尾巴抓住後,轉它幾下圈圈,便暈船般昏了過去;然後捲一管煙草塞在其嘴巴給它抽大煙,就這樣含著既吞不下又吐不出來,傻傻的也不會跑了,大概後來沒死也剩半條命。現在想來太殘忍,不過沒辦法,這算是往昔大家在山上的童年玩具之一。

曾問過一位布農女同胞:
Mkdina 是我們對布農族的稱呼,對妳(你)們有何意義?
(答:沒意義…)
那麼妳(你)們稱我們為Q'rabang又有什麼意義?
(答:一樣沒意義,只還是個稱呼而己…)
這樣的回答並不令人滿意,甚至有點不快。

並不在意這隻恐龍孑遺未裔的正確漢文俗或學名;以前的老人隨其棲地體形顏色大小賦予了它不同的稱呼(現己幾乎淪為死語),但最通用的(或總稱)就是 Q'rabang
所以把這張剔除在簽名照的選項之外,而把它擺平了,轉貼在此供大家欣賞。


這是 2004-12-22 舊作,有一位太太是布農族留美的朋友(正泰雅族)質疑,是不是有轉譯上的錯誤?當時不以為意;到最後還是偶錯了,在此更正:應該是Q'rabang 而非 Q'bar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