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瑪雅鄉

其實應該稱為回復傳統名稱,因為三民鄉早年就叫瑪雅鄉,一九五七年時被政府要求改名為三民鄉,連同該鄉三個具有原住民名稱的村子,也被迫改為民族、民權、民生村,完全失去原住民傳統名稱意義,因此這次即將進行的正名行動,就是將三民鄉以及鄉內三個村一起正名,以提升地方愛鄉愛村的情操。
以上摘要自:
高縣三民鄉 將正名瑪雅鄉


初聞「瑪雅」的這個鄉名,令人不明其所出;不過一位來自信義鄉與北鄒有點淵源的村落表弟妹,大家都叫她:「Maya」。有沒有一個鄉名字與女性有關?自己也不敢亂講...
8/5原視的「部落面對面」,就提到:一位被派來懲罸犯錯族人的女神 Maya,因過於仁慈寬厚,而未依指示辦事;致成了代罪羔羊,來到世間成了一位女巫(大意是如此)。
初,鄒族陸續由嘉南平原迫遷至今天的瑪雅鄉;在日本人來台後,這裡就有三個部落依序為(鄒語,尚待正名中...):「那尼沙魯」(今民族村)、「瑪雅郡」(今民權村)、「達卡奴娃」(今民生村),屬高雄州旗山郡。KMT接續統治後,因「瑪雅峻」在三個部落中,轄區面積最大,先稱為「瑪雅」鄉。再根據 國父「三民主義」中的三大政治主張而改成「三民鄉」。(見:高雄三民鄉 原住民的原鄉 )

果如是,則「光復」之初,原山鄉至少有兩個鄉以人名作為鄉名(另一為舊吳鳳鄉),瑪雅鄉則成了最「忠於原味」的原鄉;但這個美意,後來郤被「政治口號」嚴重扭曲。
瑪雅鄉在鄒語又稱之為「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也因這裡是南鄒 Kanakanavu群之所在地(另一群為 Saarua/沙阿魯阿群,今桃源鄉高中、桃源村)。日據時代方有附近布農族被陸續強制「集團移住」至此;延續到「光復」後,加入了阿里山鄉部份北鄒之移入。1956~7年,屏東原鄉鬧飢荒,三地門鄉排灣族遷入而得以生存。966~7年又有來自復興、尖石、泰安鄉之北部泰雅族過來定居,這又打破泛泰雅移居的極南,原先所知的最南端是卓溪鄉之崙山、立山(靠近玉里附近)。
全鄉人口3401人,除閩籍在鍚安山外尚有部份客籍定居;原住民總計2980人,其中布農族2330人,鄒族500人,排灣族130人及泰雅族20人。類似如此由四種原住民族共同生活在僅有三個村的原鄉,的確極其罕見。同時,因布農族人數較多,其他各族有漸被同化之趨勢;惟近年來,南鄒族住民似己警覺固有文化有消失之危機,有識之士起而成立鄒族文史工作室,蒐集保存鄒族文化及習俗,並且定期集會由長者教母語,希望由各方面尋回自己的根。(參考資料:卡那卡那富鄉土誌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三民鄉公所 2002-02)


這個鄉的大門不忘加上本地的原稱:卡那卡那富;但招牌即將成絶響,明年即將獲得正名,恭喜並祝福瑪雅鄉!!

後記:2007年12月10日,該鄉鄉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採用「那瑪夏鄉」(源自Namasia,楠梓仙溪)為新鄉名。
Revised: 2013/1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