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砂石牛車

在精武大橋未開通之更早前,台中市東側的旱溪,曾是兒時玩伴課後的共同遊樂場。西岸有一砂石場,石頭從上面推滾而下,用機器打碎後,再經由鐵絲網滾桶篩選分級檢出,規格過大的則掉在盡頭,等著再從新投入碎石機。機器單調的隆隆之聲,間雜著石頭被擊打的不協調撞擊音,未到河畔便可聽到;就好像催眠曲般,寂靜無聲時,儘管還有蟲嗚鳥叫反而不大習慣。

除了碎石機與篩石網之外,幾乎是全人工操作,工人到河床撿大石子,堆到車子上,拉車的便是黃牛。牛頭沿著鼻上的牛環,向兩邊各掛著一串銅鈴到牛角耳後;拉到重車時,踏著沉重的步伐,牛鈴也沉悶而吃力;如果是空車,牛隻步屨輕快,連鈴聲也如百鳥齊唱。牛鼻總是保持濕潤,有時吐著氣,有時邊走邊反芻的口角還滴著口水;面對這龐然巨物,當然會有點怕怕,又不得不肅然起敬,而在路邊立正乖乖站好恭迎恭送,或拔根茅草謹慎的伸到其嘴邊,拜託牠賞個臉嘗一下。

撿石兼投石的車老大看在眼裡,斗笠之下黑亮的臉,倒一副悠閒的志得意滿,空車時便叫我們小大夥上車,享受一下在陸上行船的顛簸之樂;甚至於滿載石頭時也叫我們爬上來坐在駕駛座老大身邊,坐不下的便上到車頂。舉目四望,小眼中的世界,是一片無盡的田野河床,輕風撫面,仿若身處於世界之頂端。

印象中的黃牛,也是一派悠閒,溫馴的任勞任怨,似從不知什麼叫發脾氣。不像姑丈的水牛,有一回表哥讓跨上牛背,原以為可以嚐嚐御牛之樂。那知這隻牛看上了另一隻牛姑娘,跟在後頭竟追著狂奔,當然沒那個膽也抓不住牛角,只有重重的摔在草叢中,引來山上另一小大夥的訕笑。

是故,從不自討沒趣的去巴結水牛。

這是 2005-01-02 發表之舊文,昔時的砂石牛車為四輪,四周用不太高的隔板,防止石頭掉落;引用這張照片的理由是:有較接近當時的河床路面,但更加起伏,且有更多的石頭茅草及地瓜田。

小白2007-08-05 01:55:33 回應

雖然我是7年級生但是從這張照片看來當時有那麼多人為了台灣這塊土地努力的打拼
就像照片中那頭台灣牛任勞任怨的精神
才有今天台灣這樣的生活
充滿歷史文化的意義~


linau2007-08-06 20:50:03 回覆

說得也是!!
不過現在任勞任怨的台灣牛, 越來越少了...

1 則留言:

  1. 您好,因為中港溪也有運砂石、牛車運砂石的情景,想請教這張照片的來源是?

    回覆刪除